“川流不息——天府雕塑80年特展”:中国雕塑,成都开渠,经典精彩,川流不息

返回列表 2023.05.13

2021年12月19日下午3点,由四川省雕塑协会、西财天府学院美术馆主办的2021成都双年展特别邀请展“川流不息一一天府雕塑80年特展”在西财天府学院美术馆(成都市成华区龙潭寺龙港路399号)拉开帷幕。



图片


开幕式嘉宾合影(从左往右):


第一排:高彪、孙振华、张颖川、谭云、朱成、赵树同夫人(金老师)、许燎源、沈允庆、黄纯国、朱尚熹、李文波、蒲果毅

第二排:祖永强、涂啦啦、李想、刘航、钱斯华、赵莉、林海、闫城、梁继乾、廖智文、刘静云、唐孝国

最后两排:黄茜、李辉荣、徐天保、李学雷、邬时夏、李钢、周云、常青、许宝忠、曾建川、罗彬文、张扬楼材、张盛、徐韦


本次展览分文献展和作品展两部分,分部在馆内展区、中庭展区和馆外绿地展区。以时间为线索,从第一代雕塑家至第五代雕塑家,梳理天府雕塑80年发展全貌。旨在以中国现代雕塑发展史成都五代雕塑家样本,诠释传统与前卫、青春与创造、城市与精神。以有别二维平面艺术的雕塑艺术多维空间实体物质特性,诠释观念与技术、生态与美学;以雕塑艺术的社会空间公共文化功能属性,诠释全球与在地、民族与文明。为中国现代雕塑史研究,特别是在公共艺术方向提供有代表性的区域性样本。


图片
图片
图片

▲展厅现场


进入展厅,观众可以看到墙壁两面一到五代雕塑家的头像及简短文字介绍,以谱系的形式引导观者走进这川流不息的80年。从四川(成都)建国前刘开渠等第一代、建国后改开前刘老教出的赵树同、叶毓山等第二代雕塑家的经典作品文献与部分原作,与文革后叶、赵教出的新三届为主体的第三代雕塑家、之后的第四代中年雕塑家的架上与公共艺术代表作图文与新作,再加上新兴活跃的第五代成都青年雕塑家群中,具有个性艺术语言、当代艺术视野和创新艺术方式的雕塑作品,构成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多面向的成都雕塑大展。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展厅现场


四川省雕塑协会会长、本次展览总策展谭云在前言中写道:


天府雕塑80年,启自刘老抗战雕塑开渠成都和省立艺专的郭乾德,第一代大师还有延安抗大出身的川籍雕塑家、美学家、新中国雕塑理论家王朝闻先生。改革开放前以叶毓山、赵树同教授为代表的第二代雕塑大师,为中国雕塑艺术构筑了新中国纪念碑雕塑和产生于成都的泥塑群像《收租院》两大高峰,为中国近现代雕塑获得了世界声誉。改革开放恢复高考后的第三、四代和数字时代的第五代成都地区雕塑家,人才辈出,佳作纷呈,屡获国内外大展奖项。作品遍立于全国各省大中城市;并走向世界,建立、收藏于美国、西班牙、瑞士、意大利、荷兰、丹麦、阿根廷等众多国家重要城市。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展厅现场


纵观天府雕塑80年历史,分为抗战至建国时段、重庆直辖前时段和行政区划调整后时段。其中与重庆相关联44年。其间的泥塑《收租院》、红军长征总碑等位于四川境内,由四川省政府立项的重要作品,均为川美雕塑系师生主创。不过在重庆直辖前,赵树同教授、叶毓山教授两位大师已先后调进成都。天府雕塑的发展特点,与成都当代艺术生态类同,长于自由生长、社会关注、公共话语、体制外繁荣。在新艺术群体发展、公共艺术制度建设和成都数字媒体技术发达背景下的雕塑新天地中,天府雕塑艺术正在迎来发展的全新时期。


图片
图片

▲“中国雕塑 成都开渠 经典精彩 川流不息”学术研讨会现场


历史久远独具空间特色的雕塑艺术,同样面临着新时空语境中的新挑战、新呈现。开幕式当天,一场主题为“中国雕塑 成都开渠 经典精彩 川流不息”的学术研讨会在美术馆内展开。


图片

▲西财天府学院美术馆馆长蒲果毅


西财天府学院美术馆馆长蒲果毅首先介绍了到场的来宾,并代表西财天府学院及美术馆欢迎各位嘉宾的到来。


图片

▲四川省雕塑协会会长、本次展览总策展、著名雕塑家谭云


四川省雕塑协会会长、本次展览总策展、著名雕塑家谭云认为,成都这座城市在中国雕塑艺术发展史的重要节点均创造过具有标志性的艺术经典,已然成为中国近现代雕塑公共艺术的主要发源城市,并从“在线”“在地”和“在场”等方面阐述了天府雕塑80年的特点。在其看来,天府雕塑的发展特点与成都当代艺术生态类同,在新艺术群体发展、公共艺术制度建设和成都数字媒体技术发达背景下的雕塑新天地中,天府雕塑艺术正在迎来发展的全新时期。


图片

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美术学院教授,《雕塑》杂志主编朱尚熹


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美术学院教授,《雕塑》杂志主编朱尚熹发言时认为,如果说西方让雕塑成为场域时,同时期我们的《收租院》同样掀起了一场四川雕塑的学派。看过展览后我非常激动,从第一代到第五代,呈现了四川雕塑生态的勃勃生机。


图片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雕塑》主编,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孙振华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雕塑》主编,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孙振华发言时谈到,身处西财天府学院美术馆的集装箱内,让我更加感受到成都有着自己特有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同样这里也出“神人”,有着非常好的艺术土壤和氛围。四川雕塑在全国都产生着影响,对制度的建设有着贡献。本次展览作为地方历史的节选,不可忽略。从井然有序的传承中,可以看到天府雕塑这80年的发展脉络,值得我们进一步的去研究和表达。


图片

画院(成都市美术馆)理论研究员、艺术批评家张颖川


成都画院(成都市美术馆)理论研究员、艺术批评家张颖川发言中回顾了上世纪80年代接待刘开渠大师,回成都亲自主持“抗日无名英雄”雕像恢复重建的全过程。并介绍她编写出版的“成都美术志”中,关于刘老从1939年到1946年中,在成都创作建立的11座城市纪念铜像,以及这系列铜像在成都市民中长久深刻的情感记忆。正是这批雕塑的建立,使刘老在80年代给中央的发展中国雕塑事业的建议中,很自然地采用了“城市雕塑”一词。


谭云与张颖川共同回顾探讨了在1993年中,因谭云与留美的成都籍雕塑家合作的西雅图林雾市文化中心雕塑落成,收到留美雕塑家寄回的《Gouing Public》(走向公共)一书。“公共艺术”开始在成都的四川第三代雕塑家中运用,在国内可能是最早引进的这个用词与概念。


图片

贵州省美术和雕塑研究院院长、贵州省雕塑艺术委员会主任、贵州省政府津贴专家、著名雕塑家李钢


贵州省美术和雕塑研究院院长、贵州省雕塑艺术委员会主任、贵州省政府津贴专家、著名雕塑家李钢发言时表示,贵州雕塑的教育与四川有着深厚的渊源。刘万琪老师作为贵州雕塑艺术发起人和推动者之一,也是贵州省高等雕塑专业教育的重要开创者,是从四川美院毕业的。同时,贵州的少数民族文化也影响着艺术家的表达,这也凸显出贵州雕塑自身的特点。





此后,现场讨论一片激烈。在场雕塑艺术家们达成一个共识:对于当下的雕塑艺术发展,需要我们整理归纳发展历程,同时更需要加深对雕塑认识,思考“当代”话题,创新性发展,研究“在地”特色,在当下科技逐渐介入传统艺术发展的大背景下,深入调查当下市场,了解数字雕塑艺术,迎接发展的新时期。


图片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2年3月10日。


图片

【展览信息】

川流不息一一天府雕塑80年特展


指导机构:中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社会组织联合党委

主办机构:四川省雕塑协会、西财天府学院美术馆

支持单位:川音成都美术学院、西南民大艺术学院、成都公园城市建设发展研究院

展览出品:钟成

总策展人:谭云、蒲果毅、牟文虎、李树

执行策展人:高彪、李江、沈允庆、印洪、梁继乾、张盛、赵新、涂堑、刘航、曾建川、张扬楼材、唐孝国

学术支持:孙振华、朱尚熹、张颖川

艺术委员会:朱成(主任)

孙振华、朱尚熹、张颖川、师进滇、许宝忠、谭云、高彪、段禹农、严永明、蒲果毅、许燎源、钱斯华、赵莉、沈允庆、李树、李江、李想、曾建川、朱峰、张盛、文豪、涂啦啦

展务统筹:魏长武、邬时夏、涂啦啦、席聃、王睿

展期:2021年12月19日-2022年3月10日

开幕:2021年12月19日下午3点

地址:天府学院美术馆(成都市成华区龙潭寺龙港路399号)

参展艺术家:

文献展:刘开渠、王朝闻、郭乾德、赵树同、叶毓山、任义伯

作品展:张绍蓁、李奇生、许宝忠、师进滇、谭云、朱成、朱尚熹、高彪、段禹农、严永明、赵莉、钱斯华、许燎源、沈允庆、蒲果毅、袁成龙、李树、牟文虎、李江、李先海、李如碧、廖海英、郑黎黎、何永宏、闫城、林海、叶宗明、邹勇、吴天、印洪、舒兴川、涂堃、徐源松、朱峰、朱云梅、张盛、王立富、张望、徐韦、涂啦啦、李俊、任波、李想、刘航、吴玥、张扬楼材、吕君楠、梁宏、甘静心、张岩、党江波、李希山、刘洪涛、曾良超、袁超、郭强、王蓉、马浩、陈家武、任冯敏、朱涛、江毅、罗彬文、刘静云、周鉴鸿、赵新、曾建川、陈金辉、王佧、唐理觅、柏洁、王明立、刘洋、林瀚江、崔龙成、吕小帅、徐天保、文豪、唐孝国、朱映安、祖永强

指导单位: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主办单位:成都市美术馆

协办单位:成都城建投资管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